外国种业冲击下的中国种业该如何前行?

20080925日 农博种业--第一财经日报

在外资种业公司的虎视眈眈下,数千家小而分散的中国种业公司急需整合“你们准备怎样对待中国的种子企业?”日前在沈阳举行的“2008国际种业博览会”上,育种专家张士煌这样问杜邦—先锋中国区负责人刘石,在场的听众一片笑声,刘石说:“先锋不进来,别的外国公司也会进来;外国公司不进来,国内企业从发展的角度也要进行整合。”听众掌声四起。

国际种业巨头云集中国市场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透露,中国种业市场价值已经达到550亿元人民币,潜在市场价值很快将达到9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种业市场,此前的2005年,我国种业贸易额还只有350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促使种业规模不断做大的是人口增长和土地稀缺推动的日益庞大的粮食需求。先正达种业(中国)玉米研发总监卢洪表示,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80亿,意味着每公顷土地要养育5个人,而在1960年,这个数字是2个人。2004年,全球农业产品的总量是41亿吨,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60亿吨,其中增加的近20亿吨产量中的75%,将由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来提供。

面对诱人的中国种业市场前景,杜邦—先锋、先正达、孟山都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先锋1996年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与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建立两家种子合资公司,在辽宁铁岭设有种子研发中心,刘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先锋种子在中国种业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3%。”

世界种业的另一大巨头先正达在中国累计投入10多亿元,并在国内设立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卢洪说,今后5年,先正达还将投入4亿元左右进行包括转基因作物在内的生物技术研究。

虽然已经安营扎寨,国际种业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士煌说,外国公司在油葵、甜菜等小产业已占领大部分市场,但目前在玉米种业市场占的份额不到2%,中国杂交水稻、棉花等种子完全自给。

在种子新品种开发方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31日,农业部口径共受理植物新品种(以农作物种子为主)保护申请5099件,外国农业企业申请只有223件。

综合来看,外国农业巨头对本土种业尚未构成重大威胁,刘石表示:“中美在育种水平上,我认为有一点距离,但并不是很大。”然而在与外资的正面交锋中,中国种业的缺陷已经愈加明显。

国内种业研发力量分散

农业部种植业司负责人透露,全国种子研发、生产单位有7000多家,种子零售商超过10万家。种子研发力量分散、规模有限,导致重复研究,资源白白浪费。

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泽斌说:“国内育种规模普遍小,以玉米为例,很多育种单位每年组配的组合只有10002000个,与西方大企业比规模实在是太小太小,组配上万个的单位不是很多。”

刘石说:“国内一个科研院所可以分为若干个育种组,育种一组、二组、三组……都在做类似或近似的工作,育种材料差不多,思路差不多,互相之间信息和资源不共享,所以他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重复劳动,真正有效的是边缘组合,而中间部分不断被重复,这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一个科研院所之内是这样,不同的科研院所之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先锋公司在全球有120多个育种站,通过一个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来整合分布在各地的科研资源,刘石介绍,从产品的组合、测试,到最后资源交换,都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完成,育种家、相关的科研人员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是都围绕整个系统做工作。

与国内种子研发力量小而散相伴生的是研发投入的不足。彭泽斌说国外大型种子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有些甚至高达15%。卢洪的数据支撑了这一说法。2006年,在国际六大农业巨头中,巴斯夫用于研发的资金占到销售收入的14%,先锋和拜耳占到11%,先正达、孟山都、陶氏各占到10%,其中先正达2006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在六大巨头中居首,达到7.96亿美元。

本土种业“内讧”?

困扰国内种子企业与外资竞争的另一个问题是内讧,而内讧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种业的双轨制。

双轨制带来的是国内育种的非完全市场化和非完全产业化。刘石说:“作为公共机构(科研院所、大学),它主要应该做的工作是基础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但是它现在将一部分资源投入到应用技术方面的研发,造成的结果是种业的非完全市场化和非完全产业化。非完全市场化是指销售过程中,因为消耗的是公共资源,可以卖得便宜点,只要赚了钱,就都是个人的,从而造成市场价格混乱。非完全产业化是新品种研发完以后,自己再繁育或请人代繁育,往往卖出去以后什么都不管了,没有进行有效的售后和技术服务支持,造成了公共研发机构和私营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双轨制下,种子研发机构众多,不乏仿制、种子品种侵权事件的发生,造成公共研发机构和私营育种企业之间矛盾的爆发。辽宁联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许云岱说:“三年前的时候,种子行业打官司的数量最多,一年打200多起,都是种子侵权的案子,既有种子公司之间的,也有种子公司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自己人互相掐,内耗巨大。其实说到底,新品种不还是用国家的钱研制出来的,有什么争的?”

整合“麻雀”的力量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孟玉将国外农业巨头比喻为“老鹰”,国内数以千计的种子企业则是“麻雀”。麻雀与老鹰对抗,最紧要的是整合麻雀的力量。张孟玉说世界种子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1985年到2006年,20年时间集中度从18%增长到42%,目前国内前十的种子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到20%

刘石建议国内种子企业应该加速整合、重组,他说:“在中国,我觉得种子企业发展过于分散,形成产业化并不需要几千家公司,我想100家甚至几十家公司在市场上,如果做得好,就是足够的。”张孟玉说,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成为国内种业中的“麻雀头”,有实力与跨国公司互动。